▓ 国内托管概述 ▓
一、中国学生托管的兴起 · 发展 · 现状
中国的学生托管诞生于上世纪末。其诞生起因为三个因素:A、经济条件的好转;B、幸福指数的提升;C、双职工家庭的增多;D、就业转型的变迁。
其中就业转型的变迁表现为:
当年还出现了另一种情况——国家让一批落后的产能企业下马。于是中国又出现了“下岗潮”和“内退潮”。这两股潮流淘汰的待业人员,开始进入服务业领域。其中,就有一部分转型为照顾放学后子女的服务人员。于是,“下岗大妈照看放学后儿童”的“小饭桌”,产生了。
进入二十一世纪,“小饭桌”开始升级:挂招牌、起名字、办执照、租场地的“学生托管”机构,开始应运而生。
原来,这种低端经营的“小饭桌”存在短板:由于下岗工人和退休老太的文化水平低,孩子的课外作业辅导问题,没有解决。当家长们为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、即愿意再花钱去减少自己辅导孩子作业的辛苦时,具有教学资质或具有辅导孩子作业能力的专业老师,以及出面经营托管服务的专业托管机构,便应运而生。
这就是从新世纪开始,各种专业托管机构在中国省、地、县城遍地开花的本质原因。中国学生托管就是这样,经过这种跳跃后,从低端走上了中端。
顺着中国学生托管的发展历史,纵观其前景,可以肯定,这种托管还必定要继续由中端向高端发展。托管和培训较大的不同之处,培训的主体教育目的就是一个——家长希望通过培训提升孩子成绩,除此之外,几乎别无它求。但托管却融进了“帮孩子搞好生活服务”的内容。这个内容从内含和外延上,包括的东西就太多了。
相对于孩子在培训机构只有双体日两三个小时而言,孩子在入托机构留存期为每周五天,每天在五小时以上。那么,孩子的人身安全、饮食卫生、吃饱穿暖,爱眼护齿等等一系列让家长操心的问题就太多了。而人的欲望又是没有止境的。同时随着社会的生产力发展,更多的人手里会有更多用于孩子消费的资金。在这多重因素作用下,所有的孩子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幸福指数不下降,必然要花更多的钱,去购买托管机构在托管自己的孩子时的那种价值较大的“效用”——被除数大了,指数(商)才会大啊!
二、国内学生托管发展的主要问题 · 表现 · 原因
主要问题是报班率低。
相比闽台、新加坡和欧美国家,大陆中国的城镇中小学生入托率,一直徘徊在15%左右。加上培训班和兴趣班,全部中小学生的校外教育报班率,也一直在50%左右徘徊——这与国外高达95%的报班率,几乎相差一倍!
如此低下的报班率,便造成当今中国中小学生放学后的**管护问题凸现。
▓ 世界托管展看 ▓
**的小学生放学时间,几乎都与家长的下班时间不一致。因此,**都因为这种“不一致”,存在一个管护学生的空档期问题。解决这个问题的较佳办法,是开展学生的课后托管服务。下面是部分国家和我国闽台地区的学生托管概况。
一、荷兰
应家长要求,**规定小学必须为学生提供上学前和放学后的托管服务。因此,课后托管服务的学位数量,在2004年至2009年间翻了一番,平均儿童覆盖率达到22%。卢森堡课后托管服务在过去几年大为增长,尤其增长*的是一种被称作“活动中心”的特殊托管服务形式。根据法律规定,“活动中心”必须每年提供至少500小时的托管服务。
二、美国
课后教育服务是一种以教育部门为主导,社区为载体,家长配合实施,三方责任分工明确的社会福利事业。联邦**出台国家层面的法律**,各州结合各自的情况,制定地方性的法律和政策。**动员社会力量参与,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,为儿童提供完善有效的服务。美国课后教育服务的形式主要有三种:一是采取付费方式,主要针对有双薪家长且放学无法安置的学生;二是以社会福利的方式,提供给家庭困难的孩子,由**相关单位提出“课后学方案”的申请计划并提供经费;三是由地方教育局向教育部提出计划申请经费,州立大学提供实习大学生或参与者的人员训练,博物馆等机构则为社区提供艺术活动方案。基于公立小学的上下学时间,美国小学里一般设有托管中心Before and After School Program,由所在的学区负责,这样的program很多,不仅小学里有,而且周围社区如儿童照顾中心等都提供类似的有偿服务,负责每日孩子的接送。我觉得较理想是学校有托管班,优势就在于,至少孩子上下学就近有人照看,即便是路上塞车, 家长也不至于手忙脚乱,只要晚上6点之前赶到把孩子接走就可以了。
美国托管班的职能不是监督孩子做作业,这点和国内有很大的不同,大部分时间是带孩子一起玩,一起做手工,组织一些游戏和体育活动。如果碰到春假、暑假或教师培训,托管班就是全天的,活动内容很丰富,会带孩子坐校车到郊外远足或去农场,或者参加校外活动中心的游泳等活动。